什么叫“品位”?
1977年秋我跟着一个勘探铁矿的地质队活动,我知道,用百分比记录矿石品位,指的是它含铁量的多少,也就是所谓品位的高低。我想,一个电视节目,一件影视作品的品位,该是决定于它的文化和思想含量。张子扬先生这部书,是一个电视工作者潜心提高作品和节目品位的记录。从事文化和媒体工作的有心人不妨一读,尤其是有志于电视和影剧的年轻朋友,会从这些并不故作高深的娓娓而谈中,得到你所期待的启发。
二十年来,中国的电视不再仅仅作为新闻公报的发布渠道,而是逐渐进入普通人家的日常文化生活。随着频频和节目的增加,也有了一些选择的可能。30年代没有电视,鲁迅先生晚年有时去电影院,主要是看《人猿泰山》一类片子,他说,此生是不会到非洲去了,从电影看看那里的风光也好。我甚至觉得有些内容,也许从电视片里看的,比现场亲历更清晰更全面。相信看过专题片《罗孚宫》的朋友都会同意这个说法。关于“失落的文明”,关于历史上的重要战争,以及一系列引进的节目,这扇“把外部世界展示给中国观众的窗口”,慢慢开大了,给人的不止是见闻和知识,而是让我们见识到又一种视野,一种思路,一种观照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态度。
我们封闭得太久了,我们应该睁眼看世界。然而我们的封闭又何限于国外境外呢。国内现实,真实的人和事,真实的生活场景,有多少还是荧屏上的空白!所以例如张子扬关于西藏的专题片,我认为是十分可贵的努力。我也到过西藏,不说别的,单是那仿佛因在高原而与我们贴近了的蓝天,那经常变幻,犹如格萨尔王出征时武士似的一团团披甲戴盔的白云,就使我为之搁笔,似乎只有用摄像机才能穷其象而传其神。像这样的,还有待张子扬们继续用武之地,在中国何止万千,何止万千啊!
电视有远远高于出版的收视率,有惯说的天远弗届的强大威力,似乎是便于造势和炒作的了;然而从根本上说,它更寓于潜移默化之功。面对媒体和大众文化,我欣赏张子扬所说的“平民意识”,这是有责任感的电视人不可或缺的。
以我们这样一个长期贫穷落后的大国,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,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不平衡,种种原因造成的一定程度的社会心理失衡:有责任感的电视人,怎样把终极关怀体现为对人们日常权利、眼前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关注,绝不能视为急功近利。要看到消费文化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,通俗而不媚俗,即使在趣味性、娱乐性的节目中,也不牺牲制作者的独立思考和人文精神,这就是我所说的品位了。(本文是作者为张子扬文集所作的序言,有删节,题目为编者所加。)